看着大家散去,苏九长长地松了口气。
眼前一个只有他能看到的面板,数字跳了一下。
“当前研究进度:13.67%”
方舟反应炉的研发,直接提升了快6%的进度。
现在,赤红风暴的能源问题总算是彻底解决了!
南江战略研究基地,光电实验室里。
此时,基地已经恢复了平静。
低频脉冲的影响确实不小,但也就持续了不到半小时。
关键是苏九在这短短时间里,竟然搞出了成果。
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。
在整个刑天计划中,苏九作为总工程师,身边连个团队和助理都没有。
这些科研成果,全都是苏九一个人搞定的。
那些带着团队搞研究的科学家们,别说拿出成果了。
到现在,连一点像样的进展都没有。
这让参与刑天计划的专家和科学家们,怎能不佩服苏九?
显然,方舟反应炉的出现,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。
如果苏九仔细看看系统面板上的研究进度。
他会发现,机械动力装甲的进度比之前快了至少50%!
不过,就算提升这么多,整体任务进度还是慢。
光电实验室里,大家正忙着研发光刻机。
贺老戴着老花镜,一直守在机器旁边。
机器一停,马上有人把冷却后的芯片递给贺老。
作为光电研究的负责人,光刻机的研发也是他亲自盯着。
“贺老,您看看!”
这会儿的“芯片”还不能叫芯片,严格来说,应该叫晶圆。
这是做集成电路半导体用的原材料!
现在的晶圆只经过了光刻这一步。
接下来还得进行蚀刻,加化学离子混合剂,确保每个晶体管都能充分打开!
贺志远摘下眼镜,目光在晶圆上扫过。
“杂质不算多。”他低声自语。
但接下来的检查,还得靠专业的设备。
纳米级别的细节,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无能为力。
只有纳米级别的光学显微镜才能看清楚。
这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至少得有1000倍。
贺志远快步走到检验仪器前,亲自将晶圆放上去。
电子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放大后的晶圆表面。
合格的晶圆,表面状况必须和光刻模板高度一致。
而且成功率至少要达到90%。
“贺老,这批晶圆效果如何?”
旁边的光刻操作人员忍不住问道。
实验室里,大家都屏息以待。
贺志远没吭声,只是专注地用鼠标细致观察。
纳米级别的光刻技术,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。
不一会儿,他的眉头紧锁。
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下,贺志远平静地摇了摇头。
贺志远转身,目光扫过众人,口中吐出几个数字。
“大家留意一下,1号和64号,还有69号这几个坐标。”
“这些坐标附近,普遍存在3到4纳米的误差。”
他从操作台上拿起一块检验过的晶圆,语气平静。
“这样的误差水平,说明我们目前还无法稳定生产10纳米以下的芯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