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要是事涉崔家,崔仁师不好说,但是孙伏伽倒是可信一些。”李复解释说道。
“孙伏伽?我记得,当初他升官,是因为谏言阿耶,阿耶鼓励朝臣们敢于说话,敢于说真话,说实话,才赏赐他的。”李泰看着李复。
这位状元郎君,李泰听说过的。
“是啊。”李复笑道:“就是因为他敢于说话,因此而升官,所以,他才是能够信得过的,来查这件案子,也能秉公办理,不会徇私。“
“孙伏伽的消息,我知道一些。“
对这个人注意一些,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比魏征更早跳出来谏言李世民。
而是李复听闻,这位孙伏伽,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郎。
隋文帝提出了科举的概念,杨广继位后,继续推广,他们父子两人,都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手段来制衡世家。
但是显然,他们失败了。
可是他们失败也给李唐积累了一些经验。
不能像杨家两代皇帝那样做。
可是科举的概念和制度,却是传承了下来。
武德年到贞观年,朝廷都会以科举选取一部分人才入朝为官。
虽然,参加科举的读书人,也大多是世家出身。
但是民间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,也的的确确是多了一个通道,多了一份希望。
哪怕比例不多,但是仍旧偶尔会有那么一两个,入了皇帝的眼。
孙伏伽便是如此,隋末涉及官场,但是真正有了名声,是因为参加了武德五年的科举,状元极第。
而且,还是贞观朝的从龙功臣。
玄武门公测玩家。
这也是他当初站出来当着李世民的面直言不讳的底气。
李世民向来不苛待功臣。
”他的履历很干净,隋末的时候,是做个小吏,在万年县做法曹参军,当初干的也是审理刑狱,督捕奸盗的活儿。”
李复缓缓道来。
“如今陛下让他做大理寺少卿,让他来查案,也算是他的老本行了。”
“所以,我相信孙伏伽。”
李承乾点头。
“听阿耶说,这个孙伏伽,也是个刚正不阿的,跟魏大夫有的一比。”
李恪连忙摇头。
“不不不,魏大夫说话比他难听多了。”
“对,魏大夫脾气比他差,说话也直白。”李泰继续说着:“魏大夫比孙少卿更能惹阿耶生气。”
“关键是阿耶还拿魏大夫没办法,我在立政殿看过好几次,阿耶被魏大夫气的要死。”长乐也加入了对魏征的“讨伐”之中。
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着,话题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。
本来是在讨论孙伏伽,结果说着说着,就到了魏征身上。
李世民看到魏征就头疼,连带着孩子们对魏征也有几分忌惮,生怕这位魏先生念叨到自己头上来。
“好了,你们就不要在背后蛐蛐魏大夫了。”李复笑着制止了孩子们。
被孩子们这般念叨,也不知道魏征在翠微宫,是否已经喷嚏连天了。
“魏大夫能犯颜直谏,大唐有这样刚正的朝臣,也是朝廷的福气,是百姓们的福气,至少,魏大夫在朝堂上,是为百姓,为天下说话的。”
当然,也是李二凤的福气。
有魏征,也真是李二凤的福气了。
“孙少卿也是如此,当初你们阿耶沉迷打猎,几天不出宫狩猎,心里就痒痒。”
“可是贞观伊始,朝中有诸多事情未曾平定,哪儿能由着皇帝的心性乱来?说出宫去就出宫去。”
“那时候,天下没有那么太平,朝中也没有那么安稳,若是孙少卿不谏言陛下,指不定还会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情呢。”
“所以,他做的也不错。”
“还有魏大夫,魏大夫是君子,虽然有时候治国理政,不能只靠君子之行,可是有这样一位君子在身边,能时刻令自己警醒。”
“你们阿耶说过,魏征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。”
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,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。”
“人身处高位,有时候是接受不到正确的信息的,想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得失,就需要身边有这样的人,时刻警醒着。”
尤其是你们阿耶作为皇帝,肩膀上承担着治理国家的重任,天下万民,系于一身,不可不警醒。”
孩子们闻言,纷纷点头赞同。
“那,崔仁师,怎么说?”李承乾又将话题扯回到了正轨。
“崔仁师?那就要看他的心,偏向哪边了。”李复说道:“他是崔家人,若是崔家涉足其中,他能够做到秉公无私,甚至连一点消息都不给家中传吗?”
“崔家.......”
李承乾默默叹息。
真是庞然大物啊。
宅子里的气氛并不算严肃,因为不管怎么样,这件事仍旧在他们的掌控之中。
麻烦事也用不着他们去做。
但是住在客栈里的孙伏伽,心思可就复杂起来了。
李复能想到的,孙伏伽也想到了。
他想明白了当中所有的关节之后,对于自己的搭档,崔仁师,也产生了几分不信任感。
因此,即便是崔仁师到书院去打听消息,孙伏伽依旧不放心。
书院那里,他要自己再去一趟。
另外,在庄子上的调查,自己有些事情,也不能全都与崔仁师交代。
且不说崔家有没有涉足其中。
即便是没有。
长安城里的高门大户,相互之间,都是通气的。
说他们是穿着一条裤子的也不为过。
只是一阵,孙伏伽有些心累。
陛下啊,能不能换个人跟我一起查案啊。
可仔细想想,刑部,大理寺,好像换谁,都大差不差。
崔仁师,算了,崔仁师就崔仁师吧。
大不了自己努力一点就好了。
更何况,自己查这件案子,也不是没有盟友。
有太子殿下,有泾阳王,还有苏定方。
孙伏伽心中对于苏定方,有那么一丝丝的羞愧。
昨晚上还背地里怀疑和蛐蛐人家呢。
庄子的大道上,崔仁师坐在马车中,神色凝重。
书院那里,他并没有得到什么有效的消息。
崔仁师打算去一趟王府两卫的军营。
自己去一趟,然后回到客栈,再问一问孙伏伽,是否得到了什么有用的消息。
总之,刺杀太子这个名头,不能沾。
崔仁师又何尝不明白这里头的蹊跷?
若是还看不明白,那真是枉为刑部侍郎了。